网站首页 > 技术教程 正文
一、for循环
在Python中,循环语句分为while循环和for循环两种,前文已经对while循环进行了基本详细的讲解,本节介绍 for 循环,它常用于遍历字符串、列表、元组、字典、集合等序列类型,逐个获取序列中的各个元素。
for 循环的语法格式如下:
for 迭代变量 in 字符串|列表|元组|字典|集合:
代码块
或者:
for 变量 in 迭代的对象:
代码块
格式中,变量用于存放从序列类型变量中读取出来的元素,所以一般不会在循环中对变量手动赋值;要迭代的对象包含“字符串|列表|元组|字典|集合”;代码块指的是具有相同缩进格式的多行代码(和 while 一样),由于和循环结构联用,因此代码块又称为循环体。字符串|列表|元组|字典|集合
(一)range内置函数
但通常来说,我们学的Python基础中关于for循环的内容,基本上只会用到一种格式:
for i in range():
代码块
range是一个内置函数,其功能是获取一个范围内的整数。所以在for i in range()中,range后面的括号代表的便是range内置函数的功能。
而关于range后面括号的使用,按照我的方法,在括号内总共是有着3个参数,都可以修改。
for i in range(X1,X2,X3):
代码块
在上面的代码中,range后面括号里的“X1,X2,X3”分别代表了for循环内置函数range可修改的3个参数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三个参数只能依次实现修改,不能越过某个参数修改另一个参数,也就是说,如果你需要修改3个参数的以解决需求的话,你只能依次修改“X1,X2,X3”。同时,修改不同参数,致使的结果也不尽相同。
但根据所要实现功能的需求来修改需要的参数,有的功能实现不需要修改所有参数,可以只修改一个参数,也可以修改两个参数。如:
for i in range(1,10):
print(i)
运行结果为:
如果需要修改3个参数,则代码如下:
for i in range(1,10,2):
print(i)
运行结果为:
可以看见,同只修改2个参数的for循环来说,修改3个参数的剔除了“2,4,6,8”等数字。那么,究竟第三个参数表示了什么功能才能让修改3个参数的for循环剔除这些偶数呢?这就涉及了3个参数的不同用法。
1.用法1(只修改一个参数):
在内置函数range中,若只修改一个参数的话,这个参数属于但不包含你所修改的数据,而且默认开头是0。比如:
for i in range(10):
print(i)
当你只修改一个参数时,你所打印出的数据将以0开头,前提是你修改的数据得是大于0的正整数。若你所修改的数据为负,你将打印不出任何东西;当你修改的数据为小数,那在运行时便会报错。
上面的代码打印的结果为:
2.用法2(只修改两个参数):
当你修改两个参数时,第一个参数默认为开头,开头会包含你所修改的参数数据本身;第二个参数则默认为结尾,结尾不会包含你所修改的参数数据本身。也即:
for i in range(-9,10):
print(i)
需要注意的是,当你修改两个参数时,第一个参数可以为任何整数(负整数,0以及正整数)。而打印出来的结果也将以你修改的第一个参数的数据本身为开头,比如上面代码的运行结果为:
3.用法3(修改3个参数):
当你修改参数时,你会发现你所打印出来的结果会比只修改2个参数以及1个参数少了些结果,这是由于你修改的第三个参数所代表的功能带来的后果。当然,当第三个参数的修改也有某些限制,比如不能修改为负数,否则会没有打印结果;也不能修改为0,否则会报错。除此之外,第三个参数可以修改成任意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。
例如:
for i in range(-9,10,2):
print(i)
运行结果为:
从运行的结果看,我们会发现,较于只修改了两个参数的用法2示例,用法3示例打印出的结果与结果之间少了一个数。为什么会少一个数呢?这便是由于第三个参数修改为2的缘故。
在range内置函数中,第三个参数代表的是步长step,也即俩个整数之间相差的数。又因为俩个整数之间本就相差1的缘故,所以当第三个参数修改成1的时候,结果与不修改第三个参数的结果会是一致的。
(二)for循环实例:
下面的程序演示了 for 循环的具体用法:
add = "http://c.biancheng.net/python/"
#for循环,遍历 add 字符串
for ch in add:
print(ch,end="")
运行结果为:
http://c.biancheng.net/python/
可以看到,使用 for 循环遍历 add 字符串的过程中,迭代变量 ch 会先后被赋值为 add 字符串中的每个字符,并代入循环体中使用。只不过例子中的循环体比较简单,只有一行输出语句。
Python for循环的具体应用
实例1 for循环实现从1到100的数值累加:
print("计算 1+2+...+100 的结果为:")
number=0
for i in range(101):
number+=i
print(number)
运行结果为:
计算 1+2+...+100 的结果为:
5050
上面代码中,使用了 range() 函数,此函数是 Python 内置函数,用于生成一系列连续整数,多用于 for 循环中。
实例2 for循环实现九九乘法表:
for i in range(1,10):
for j in range(1,i+1):
print(f'{i}*{j}={i*j}',end='\t')
print()
运行结果为:
1*1=1
2*1=2 2*2=4
3*1=3 3*2=6 3*3=9
4*1=4 4*2=8 4*3=12 4*4=16
5*1=5 5*2=10 5*3=15 5*4=20 5*5=25
6*1=6 6*2=12 6*3=18 6*4=24 6*5=30 6*6=36
7*1=7 7*2=14 7*3=21 7*4=28 7*5=35 7*6=42 7*7=49
8*1=8 8*2=16 8*3=24 8*4=32 8*5=40 8*6=48 8*7=56 8*8=64
9*1=9 9*2=18 9*3=27 9*4=36 9*5=45 9*6=54 9*7=63 9*8=72 9*9=81
在for循环实现九九乘法表中,特别要注意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取值关系。可以见到,第二个for循环的变量的取值范围为(1,i+1),但为什么要是i+1,不能跟第一个变量一样是10呢?
见下面代码:
for i in range(1,10):
for j in range(1,10):
print(f'{i}*{j}={i*j}',end='\t')
print()
运行结果为:
1*1=1 1*2=2 1*3=3 1*4=4 1*5=5 1*6=6 1*7=7 1*8=8 1*9=9
2*1=2 2*2=4 2*3=6 2*4=8 2*5=10 2*6=12 2*7=14 2*8=16 2*9=18
3*1=3 3*2=6 3*3=9 3*4=12 3*5=15 3*6=18 3*7=21 3*8=24 3*9=27
4*1=4 4*2=8 4*3=12 4*4=16 4*5=20 4*6=24 4*7=28 4*8=32 4*9=36
5*1=5 5*2=10 5*3=15 5*4=20 5*5=25 5*6=30 5*7=35 5*8=40 5*9=45
6*1=6 6*2=12 6*3=18 6*4=24 6*5=30 6*6=36 6*7=42 6*8=48 6*9=54
7*1=7 7*2=14 7*3=21 7*4=28 7*5=35 7*6=42 7*7=49 7*8=56 7*9=63
8*1=8 8*2=16 8*3=24 8*4=32 8*5=40 8*6=48 8*7=56 8*8=64 8*9=72
9*1=9 9*2=18 9*3=27 9*4=36 9*5=45 9*6=54 9*7=63 9*8=72 9*9=81
俩个变量取值一样的话,即使在代码中添加制表符“\t”,所打印的结果也不能如前者一样变成表格式结果。这是因为如果俩个变量取值一样,那么俩个变量相乘便会有162种结果,就像中学数学中的统计内容一样。
那么为什么只能是第二个变量取值要与第一个变量挂钩,而不是第一个变量取值与第二个变量挂钩呢?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,因为Python是从上而下、一行一行代码执行的编程,如果第一个变量取值与第二个变量挂钩,在程序运行时,便会出现未给第二个变量定义的错误提示。
二、break语句
在执行 while 循环或者 for 循环时,只要循环条件满足,程序将会一直执行循环体,不停地转圈。但在某些场景,我们可能希望在循环结束前就强制结束循环,Python 提供了 2 种强制离开当前循环体的办法:
- 使用 continue 语句,可以跳过执行本次循环体中剩余的代码,转而执行下一次的循环。
- 只用 break 语句,可以完全终止当前循环。
break 语句可以立即终止当前循环的执行,跳出当前所在的循环结构。无论是 while 循环还是 for 循环,只要执行 break 语句,就会直接结束当前正在执行的循环体。
这就好比在操场上跑步,原计划跑 10 圈,可是当跑到第 2 圈的时候,突然想起有急事要办,于是果断停止跑步并离开操场,这就相当于使用了 break 语句提前终止了循环。
break 语句的语法非常简单,只需要在相应 while 或 for 语句中直接加入即可。例如:
add = "http://c.biancheng.net/python/,http://c.biancheng.net/shell/"
# 一个简单的for循环
for i in add:
if i == ',' :
#终止循环
break
print(i,end="")
print("\n执行循环体外的代码")
运行结果为:
http://c.biancheng.net/python/
执行循环体外的代码
分析上面程序不难看出,当循环至 add 字符串中的逗号( , )时,程序执行 break 语句,其会直接终止当前的循环,跳出循环体。
重点:break 语句一般会结合 if 语句进行搭配使用,表示在某种条件下跳出循环体。
注意,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,for 循环后也可以配备一个 else 语句。这种情况下,如果使用 break 语句跳出循环体,不会执行 else 中包含的代码。举个例子:
add = "http://c.biancheng.net/python/,http://c.biancheng.net/shell/"
for i in add:
if i == ',' :
#终止循环
break
print(i,end="")
else:
print("执行 else 语句中的代码")
print("\n执行循环体外的代码")
程序执行结果为:
http://c.biancheng.net/python/
执行循环体外的代码
从输出结果可以看出,使用 break 跳出当前循环体之后,该循环后的 else 代码块也不会被执行。但是,如果将 else 代码块中的代码直接放在循环体的后面,则该部分代码将会被执行。
另外,对于嵌套的循环结构来说,break 语句只会终止所在循环体的执行,而不会作用于所有的循环体。举个例子:
add = "http://c.biancheng.net/python/,http://c.biancheng.net/shell/"
for i in range(3):
for j in add:
if j == ',':
break
print(j,end="")
print("\n跳出内循环")
程序执行结果为:
http://c.biancheng.net/python/
跳出内循环
http://c.biancheng.net/python/
跳出内循环
http://c.biancheng.net/python/
跳出内循环
分析上面程序,每当执行内层循环时,只要循环至 add 字符串中的逗号( , )就会执行 break 语句,它会立即停止执行当前所在的内存循环体,转而继续执行外层循环。
那么读者可能会问,在嵌套循环结构中,如何同时跳出内层循环和外层循环呢?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借用一个 bool 类型的变量。
修改上面的程序:
add = "http://c.biancheng.net/python/,http://c.biancheng.net/shell/"
#提前定义一个 bool 变量,并为其赋初值
flag = False
for i in range(3):
for j in add:
if j == ',':
#在 break 前,修改 flag 的值
flag = True
break
print(j,end="")
print("\n跳出内循环")
#在外层循环体中再次使用 break
if flag == True:
print("跳出外层循环")
break
可以看到,通过借助一个 bool 类型的变量 flag,在跳出内循环时更改 flag 的值,同时在外层循环体中,判断 flag 的值是否发生改动,如有改动,则再次执行 break 跳出外层循环;反之,则继续执行外层循环。
因此,上面程序的执行结果为:
http://c.biancheng.net/python/
跳出内循环
跳出外层循环
当然,这里仅跳出了 2 层嵌套循环,此方法支持跳出多层嵌套循环。
三、continue语句
和 break 语句相比,continue 语句的作用则没有那么强大,它只会终止执行本次循环中剩下的代码,直接从下一次循环继续执行。
仍然以在操作跑步为例,原计划跑 10 圈,但当跑到 2 圈半的时候突然接到一个电话,此时停止了跑步,当挂断电话后,并没有继续跑剩下的半圈,而是直接从第 3 圈开始跑。
continue 语句的用法和 break 语句一样,只要 while 或 for 语句中的相应位置加入即可。例如:
add = "http://c.biancheng.net/python/,http://c.biancheng.net/shell/"
# 一个简单的for循环
for i in add:
if i == ',' :
# 忽略本次循环的剩下语句
print('\n')
continue
print(i,end="")
运行上面的程序,将看到如下运行结果:
http://c.biancheng.net/python/
http://c.biancheng.net/shell/
可以看到,当遍历 add 字符串至逗号( , )时,会进入 if 判断语句执行 print() 语句和 continue 语句。其中,print() 语句起到换行的作用,而 continue 语句会使 Python 解释器忽略执行第 8 行代码,直接从下一次循环开始执行。
四、列表推导表达式
列表推导式可以利用 range 区间、元组、列表、字典和集合等数据类型,快速生成一个满足指定需求的列表。
列表推导式的语法格式如下:
[表达式 for 迭代变量 in 可迭代对象 [if 条件表达式] ]
此格式中,[if 条件表达式] 不是必须的,可以使用,也可以省略。
通过列表推导式的语法格式,明显会感觉到它和 for 循环存在着某些关联。其实,除去 [if 条件表达式] 部分,其余各部分的含义以及执行顺序和 for 循环是完全一样的(表达式其实就是 for 循环中的循环体),即它的执行顺序如下所示:
for 迭代变量 in 可迭代对象
表达式
初学者可以这样认为,它只是对 for 循环语句的格式做了一下简单的变形,并用 [] 括起来而已,只不过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,列表推导式最终会将循环过程中,计算表达式得到的一系列值组成一个列表。
例如如下代码(程序一):
a_range = range(10)
# 对a_range执行for表达式
a_list = [x * x for x in a_range]
# a_list集合包含10个元素
print(a_list)
上面代码的第 3 行会对 a_range 执行迭代,由于 a_range 相当于包含 10 个元素,因此程序生成的 a_list 同样包含 10 个元素,且每个元素都是 a_range 中每个元素的平方(由表达式 x*x 控制)。
运行上面代码,可以看到如下输出结果:
[0 , 1 , 4 , 9 , 16 , 25 , 36 , 49 , 64, 81]
不仅如此,我们还可以在列表推导式中添加 if 条件语句,这样列表推导式将只迭代那些符合条件的元素。例如如下代码:
b_list = [x * x for x in a_range if x % 2 == 0]
# a_list集合包含5个元素
print(b_list)
第一行代码与程序一中第 3 行代码大致相同,只是为这里给列表推导式增加了 if 条件语句,这会导致推导式只处理 range 区间的偶数,因此程序生成的 b_list 只包含 5 个元素。
运行上面代码,可以看到如下输出结果:
[0 ,4 , 16, 36, 64]
另外,以上所看到的列表推导式都只有一个循环,实际上它可使用多个循环,就像嵌套循环一样。例如如下代码:
d_list = [(x, y) for x in range(5) for y in range(4)]
# d_list列表包含20个元素
print(d_list)
上面代码中,x 是遍历 range(5) 的迭代变量(计数器),因此该 x 可迭代 5 次;y 是遍历 range(4) 的计数器,因此该 y 可迭代 4 次。因此,该(x,y)表达式一共会迭代 20 次。上面的 for 表达式相当于如下嵌套循环:
dd_list = []
for x in range(5):
for y in range(4):
dd_list.append((x, y))
运行上面代码,可以看到如下输出结果:
[(0, 0), (0, 1), (0, 2), (0, 3), (1, 0), (1, 1), (1, 2), (1, 3), (2, 0), (2, 1), (2, 2), (2, 3), (3, 0), (3, 1), (3, 2), (3, 3), (4, 0), (4, 1), (4, 2), (4, 3)]
当然,也支持类似于三层嵌套的 for 表达式,例如如下代码:
e_list = [[x, y, z] for x in range(5) for y in range(4) for z in range(6)]
# e_list列表包含120个元素
print(e_list)
对于包含多个循环的 for 表达式,同样可指定 if 条件。假如我们有一个需求:程序要将两个列表中的数值按“能否整除”的关系配对在一起。比如 src_a 列表中包含 30,src_b 列表中包含 5,其中 30 可以整除 5,那么就将 30 和 5 配对在一起。对于上面的需求使用 for 表达式来实现非常简单,例如如下代码:
src_a = [30, 12, 66, 34, 39, 78, 36, 57, 121]
src_b = [3, 5, 7, 11]
# 只要y能整除x,就将它们配对在一起
result = [(x, y) for x in src_b for y in src_a if y % x == 0]
print(result)
运行上面代码,可以看到如下输出结果:
[(3, 30), (3, 12), (3, 66), (3, 39), (3, 78), (3, 36), (3, 57), (5, 30), (11, 66), (11, 121)]
五、序列(列表list和元组tuple)
所谓序列,指的是一种包含多项数据的数据结构,序列包含的多个数据项(也叫成员)按顺序排列,可通过索引来访问成员。
Python 的常见序列类型包括字符串、列表和元组。前章介绍过的字符串,其实就是一种常见的序列,通过索引访问字符串内的字符程序就是序列的示范程序。
序列主要是指列表和元组,这两种类型看起来非常相似,最主要的区别在于:元组是不可变的,元组一旦构建出来,程序就不能修改元组所包含的成员(就像字符串也是不可变的,程序无法修改字符串所包含的字符序列);但列表是可变的,程序可以修改列表所包含的元素。
在具体的编程过程中,如果只是固定地保存多个数据项,则不需要修改它们,此时就应该使用元组;反之,就应该使用列表。此外,在某些时候,程序需要使用不可变的对象,比如 Python 要求字典的 key 必须是不可变的,此时程序就只能使用元组。
简单讲,列表和元组的关系就是可变和不可变的关系。
1.创建列表和元组:
创建列表和元组的语法也有点相似,区别只是创建列表使用方括号,创建元组使用圆括号,并在括号中列出元组的元素,元素之间以英文逗号隔开。
创建列表的语法格式如下:
[ele1,ele2,ele3,...]
创建元组的语法格式如下:
(ele1,ele2,ele3,...)
下面代码示范了在程序中定义列表和元组:
a_tuple = ('crazyit', 20, 5.6, 'fkit', -17)
# 访问第1个元素
print(a_tuple[0]) # crazyit
# 访问第2个元素
print(a_tuple[1]) # 20
# 访问倒数第1个元素
print(a_tuple[-1]) # -17
# 访问倒数第2个元素
print(a_tuple[-2]) # fkit
2.列表和元组切片:
与前面介绍的字符串操作类似的是,列表和元组同样也可使用索引获取中间一段,这种用法被称为 slice(分片或切片)。slice 的完整语法格式如下:
[start : end : step]
上面语法中 start、end 两个索引值都可使用正数或负数,其中负数表示从倒数开始。该语法表示从 start 索引的元素开始(包含),到 end 索引的元素结束(不包含)的所有元素,这和所有编程语言的约定类似。
step表示“步长”,因此 step 使用负数没有意义。
下面代码示范了使用 start、end 获取元组中间一段的用法:
a_tuple = ('crazyit', 20, 5.6, 'fkit', -17)
# 访问从第2个到倒数第4个(不包含)所有元素
print(a_tuple[1: 3]) # (20, 5.6)
# 访问从倒数第3个到倒数第1个(不包含)所有元素
print(a_tuple[-3: -1]) # (5.6, 'fkit')
# 访问从第2个到倒数第2个(不包含)所有元素
print(a_tuple[1: -2]) # (20, 5.6)
# 访问从倒数第3个到第5个(不包含)所有元素
print(a_tuple[-3: 4]) # (5.6, 'fkit')
如果指定 step 参数,则可间隔 step 个元素再取元素。例如如下代码:
b_tuple = (1, 2, 3, 4, 5, 6, 7, 8, 9)
# 访问从第3个到第9个(不包含)、间隔为2的所有元素
print(b_tuple[2: 8: 2]) # (3, 5, 7)
# 访问从第3个到第9个(不包含)、间隔为3的所有元素
print(b_tuple[2: 8: 3]) # (3, 6)
# 访问从第3个到倒数第2个(不包含)、间隔为3的所有元素
print(b_tuple[2: -2: 2]) # (3, 5, 7)
3.列表和元组的数学运算:
(1)加法
列表和元组支持加法运算,加法的和就是两个列表或元组所包含的元素的总和。
需要指出的是,列表只能和列表相加;元组只能和元组相加;元组不能直接和列表相加。
(2)乘法
列表和元组可以和整数执行乘法运算,列表和元组乘法的意义就是把它们包含的元素重复 N 次(N 就是被乘的倍数)。
当然,也可以对列表、元组同时进行加法、乘法运算。但具体的运算需要自己手动实现,此处不再示例。
4.in 运算符:
in 运算符用于判断列表或元组是否包含某个元素,例如如下代码:
a_tuple = ('crazyit' , 20, -1.2)
print(20 in a_tuple) # True
print(1.2 in a_tuple) # False
print('fkit' not in a_tuple) # True
5.长度、最大值和最小值:
Python 提供了内置的 ten()、max()、min() 全局函数来获取元组或列表的长度、最大值和最小值。
由于 max()、min() 要对元组、列表中的元素比较大小,因此程序要求传给 max()、min() 函数的元组、列表的元素必须是相同类型且可以比较大小。例如如下代码:
# 元素都是数值的元组
a_tuple = (20, 10, -2, 15.2, 102, 50)
# 计算最大值
print(max(a_tuple)) # 102
# 计算最小值
print(min(a_tuple)) # -2
# 计算长度
print(len(a_tuple)) # 6
# 元素都是字符串的列表
b_list = ['crazyit', 'fkit', 'Python', 'Kotlin']
# 计算最大值(依次比较每个字符的ASCII码值,先比较第一个字符,若相同,继续比较第二个字符,以此类推)
print(max(b_list)) # fkit(26个小写字母的ASCII码为97~122)
# 计算最小值
print(min(b_list)) # Kotlin (26个大写字母的ASCII码为65~90)
# 计算长度
print(len(b_list)) # 4
在上面代码中,首先使用 3 个函数对元素都是数值的元组进行处理,可以看到程序获取元组的最大值、最小值等。程序后半部分使用 3 个函数对元素都是字符串的列表进行处理,也可以看到程序获取列表的最大值、最小值等,这说明 Python 的字符串也是可比较大小的,即 Python 依次按字符串中每个字符对应的编码来比较字符串的大小。
6.进阶内容:序列封包和解包
Python 还提供了序列封包(Sequence Packing)和序列解包(Sequence Unpacking)的功能。简单来说,Python 允许支持以下两种赋值方式:
- 程序把多个值赋给一个变量时,Python 会自动将多个值封装成元组。这种功能被称为序列封包。
- 程序允许将序列(元组或列表等)直接赋值给多个变量,此时序列的各元素会被依次赋值给每个变量(要求序列的元素个数和变量个数相等)。这种功能被称为序列解包。
下面代码示范了序列封包和序列解包的功能:
# 序列封包:将10、20、30封装成元组后赋值给vals
vals = 10, 20, 30
print(vals) # (10, 20, 30)
print(type(vals)) # <class 'tuple'>
print(vals[1]) # 20
a_tuple = tuple(range(1, 10, 2))
# 序列解包: 将a_tuple元组的各元素依次赋值给a、b、c、d、e变量
a, b, c, d, e = a_tuple
print(a, b, c, d, e) # 1 3 5 7 9
a_list = ['fkit', 'crazyit']
# 序列解包: 将a_list序列的各元素依次赋值给a_str、b_str变量
a_str, b_str = a_list
print(a_str, b_str) # fkit crazyit
如果在赋值中同时运用了序列封包和序列解包机制,就可以让赋值运算符支持同时将多个值赋给多个变量。例如如下代码:
# 将10、20、30依次赋值给x、y、z
x, y, z = 10, 20, 30
print(x, y, z) # 10 20 30
上面代码实际上相当于如下执行过程:
#先执行序列封包
xyz = 10,20,30
#再执行序列解包
x,y,z = xyz
使用这种语法也可以实现交换变量的值,例如如下代码:
# 将y,z, x依次赋值给x、y、z
x, y, z = y, z, x
print(x, y, z) # 20 30 10
在序列解包时也可以只解出部分变量,剩下的依然使用列表变量保存。为了使用这种解包方式,Python 允许在左边被赋值的变量之前添加“*”,那么该变量就代表一个列表,可以保存多个集合元素。例如如下程序:
# first、second保存前2个元素,rest列表包含剩下的元素
first, second, *rest = range(10)
print(first) # 0
print(second) # 1
print(rest) # [2, 3, 4, 5, 6, 7, 8, 9]
# last保存最后一个元素,begin保存前面剩下的元素
*begin, last = range(10)
print(begin) # [0, 1, 2, 3, 4, 5, 6, 7, 8]
print(last) # 9
# first保存第一个元素,last保存最后一个元素,middle保存中间剩下的元素
first, *middle, last = range(10)
print(first) # 0
print(middle) # [0, 1, 2, 3, 4, 5, 6, 7, 8]
print(last) # 9
作者:WananJ
本文仅供学习交流,未经允许不得用于商业用途!
猜你喜欢
- 2024-11-22 CVPR2020|3D-VID:基于LiDar Video信息的3D目标检测框架
- 2024-11-22 redis lrange命令:高效实现分页查询和实时排行榜功能
- 2024-11-22 避雷器的结构与原理
- 2024-11-22 Python——range(10,0,-1)倒序输出
- 2024-11-22 Excel统计函数——BINOM.DIST.RANGE函数详解(二项式分布概率)
- 2024-11-22 朋友叫人上门修电脑,维修师傅没安好心,看了一眼:显示器坏了
- 2024-11-22 压力控制器使用与调整方法
- 2024-11-22 VBA学习方法---理解Private和Sub的含义
- 2024-11-22 JSA宏教程WPS表格常用内置对象——单元格区域(Range)对象(五)
- 2024-11-22 那些你不知道的 TCP 冷门知识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- 05-14喜报!双色球5注824万头奖花落辽宁等地,开奖情况一览
- 05-14双色球新一期前瞻:红球蓝球走势深度剖析,精选号码提前看
- 05-1449倍、33倍、30倍、15倍!双色球第25053期开奖:多张倍投票集结
- 05-14双色球25054期:红球:04、05、15、18、29、33 蓝球:05、08
- 05-14厉害了!495倍独蓝票、万元独蓝票双双报喜!双色球第25053期开奖
- 05-14双色球25054期!龙头02凤尾31,独蓝14稳中,连号20-21围剿奖池!
- 05-14双色球25054期参考:蓝球侧重选2路蓝,红球依然三金胆、重号先
- 05-14双色球25054期:独蓝04,头01尾30,连号15-16,6+1精选
- 最近发表
-
- 喜报!双色球5注824万头奖花落辽宁等地,开奖情况一览
- 双色球新一期前瞻:红球蓝球走势深度剖析,精选号码提前看
- 49倍、33倍、30倍、15倍!双色球第25053期开奖:多张倍投票集结
- 双色球25054期:红球:04、05、15、18、29、33 蓝球:05、08
- 厉害了!495倍独蓝票、万元独蓝票双双报喜!双色球第25053期开奖
- 双色球25054期!龙头02凤尾31,独蓝14稳中,连号20-21围剿奖池!
- 双色球25054期参考:蓝球侧重选2路蓝,红球依然三金胆、重号先
- 双色球25054期:独蓝04,头01尾30,连号15-16,6+1精选
- 一号之差!井喷1416注,5注一等奖,100注二等,双色球25053开奖
- 双色球25054期:1、5尾,头单,尾双,斜连三码,胆11、12、27
- 标签列表
-
- sd分区 (65)
- raid5数据恢复 (81)
- 地址转换 (73)
- 手机存储卡根目录 (55)
- tcp端口 (74)
- project server (59)
- 双击ctrl (55)
- 鼠标 单击变双击 (67)
- debugview (59)
- 字符动画 (65)
- flushdns (57)
- ps复制快捷键 (57)
- 清除系统垃圾代码 (58)
- web服务器的架设 (67)
- 16进制转换 (69)
- xclient (55)
- ps源文件 (67)
- filezilla server (59)
- 句柄无效 (56)
- word页眉页脚设置 (59)
- ansys实例 (56)
- 6 1 3固件 (59)
- sqlserver2000挂起 (59)
- vm虚拟主机 (55)
- config (61)
本文暂时没有评论,来添加一个吧(●'◡'●)